这是初秋将至的下午4点,华桂园对开的湖面上,时不时能看到一群少年在上面划船。岸边码头上,一个黝黑健硕的男子正在给部分少年上水指导。他一边讲解,一边做着示范,还不时手把手纠正队员们操艇的动作。
这群少年,就是顺德体校成立的皮划艇运动队。而这名男子叫胡永麟,是他们的教练,前国家皮划艇队成员。14年从国家队退役后,他便一直在顺德体校执教至今。
说起划水运动,可能很多顺德人脑海中第一反应便是龙舟,顺德作为“全国龙舟之乡”,对于很多人来讲,龙舟的内涵和意义都非比寻常。不过不可忽视的是,在另一项划水项目皮划艇,顺德也一样有着光荣的传统和历史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顺德人郭福源便已经在全国皮划艇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,之后,顺德籍运动员又有一批加入到省队,其中,钟金汝这位郭福源的学生不仅延续了师傅的传统,多次获得全国冠军,并培养出多名全国冠军,引来越来越多民众的兴趣。不知不觉间,皮划艇这项看似高大上的运动已经悄然来到了寻常百姓身边。
以梦为马,不负韶华
胡永麟,就是其中一位“寻常百姓”,12岁的他,在辽宁丹东读书时就开始练习赛艇,2000年的时候,身在辽宁赛艇队的他被广东省队选中。胡永麟回忆道:“当时我正在训练,广东省队来选人,当时他们觉得我反应快,上身长,手臂也长,是块好材料,觉得我更适合来他们的皮划艇队伍,便建议我转项目,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来。我听到后十分高兴,我一直有想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的梦想。”
故事就这样开始,在得到父母支持后,胡永麟毅然只身一人来到广东,开始了他的皮划艇之路。2004年,他被招到顺德体校进行训练,遇到了现任顺德体校校长、皮划艇高级教练毛国斌,在毛教练的指导下,胡永麟进步十分迅速,2006年参加省运会就获得首金,勇夺1000米单人冠军和双人冠军,之后又参加全国锦标赛和冠军赛等比赛,这一年,胡永麟先后获得了13个冠军。
2007年参加皮划艇世界杯赛获得了第三名,随之而来就加入了国家队,并获得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。2008年3月份去日本参加亚洲锦标赛,由于身体状况原因未能取得好成绩,也失去了参加奥运会的资格。
回到省队后,2009年9月份代表广东参加全运会,获得双人1000米第三名,之后又进入国家队,接受国际著名教练马克的训练,并在2010年世界杯的比赛上,获得双人500米第八名,当时已是历史性的突破了。
薪火相传,不负众望
胡永麟一直在国家队和省队打拼的胡永麟于2014年退役,他不忘顺德对他的栽培,退役后毅然回到顺德体校,开始他的教练生涯。
然而其中的过程并非想象中简单。胡永麟坦言,和在国家队的专注训练不同,教练的工作非常宽泛,招生,训练等等都要自己亲力亲为。一开始,也会遇到一些困难。比如早先几年,招生上就比较困难,他表示:“皮划艇是一个对体能高要求的项目,首先对选拔人才的要求上就比较高,要求运动员个高且臂长肩宽,同时还需对运动员做心脏测试,因为该项目颇需耐力,需要运动员有一颗大心脏才能保证运动过程中体内有氧。另外就是学费和硬件设施的问题了,皮划艇运动是个非常费钱的运动项目,必须每人配备一条小艇,每条艇价格数万元,所以学费会比一般的项目贵一些。训练场地也比较远,来回就要一个多小时,训练时间会受到限制,不过现在这些都在慢慢好转。”
招生只是开始,如何引导这些苗子茁壮成长才是重头戏。胡永麟表示,相比时间,他更加注重训练质量。“训练场地比较远,还要兼顾每天的学习,学生都不容易,所以我更希望他们能用相对少地训练时间,达到好的训练效果。其实训练方法很重要,掌握了方法,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。”
队员的训练从体能和基本功开始,这批新队员有的甚至连游泳都不会,胡永麟就从零开始,对这批队员进行手把手的训练。每天早上是一个小时的体能或拉伸训练,下午4点进行水上训练,胡永麟对学生练习动作的稳定性十分看重,每位队员每天往往要在湖面1000米的直道上来回划8000至10000米,他要求队员从第一桨开始到训练结束,每个动作都不能变形,一定要保持直行。
对此,胡永麟表示:“训练是枯燥的,但每一个队员都必须经过这样周而复始的周期性训练,才能有水滴石穿的收获。”
胡永麟的努力没有白费,几年的执教期间,他培养了众多优秀的队员。仅这两年,就有马龙强,刘晨阳,肖浩宇,罗素敏,王梓龙,王锐成等多名队员被输送到广东省省队。其中马龙强更是在之前的第二届全国青运会,获得了体校组甲组传统式滑轮15公里金牌。
胡永麟常和学生说:“国内的学员普遍是从十二三岁开始,但国际上是从五六岁就开始了。在人才储备上,我们国家比不上国外,但是我们能在皮划艇项目取得好的成绩,这靠后天的努力!”